(一)

    当“核心素养培养与学科教学”这个话题摆在我面前的时候,我想到的首先是一个命题,即作为基础教育的初中,短暂的三年时间,我们要给学生什么?能给学生什么?通过什么给学生?

    学科教学肯定是主渠道,毋庸置疑。而学科教学教什么?过去,或者说现在很多时候,我们常认为学科教学教学科,教知识,教教材,甚至窄化为教分数,一切为分数而教,为升学而教。这恐怕是个现实,不少教学让知识遮蔽了人,让学生缺席了,让分数把学生当奴仆规训起来了。我认为,这是当下中国基础教育最痛的地方。所以,一直以来,我们有主课、副科之说,有阴阳课表之说。

    其实教学的背后,最应该站立的是学生,学生最需要的是为了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东西,未来建构美好生活所积蓄的东西。这些东西,其实就是素养。素养应当以人为核心,以育人为根本任务。让学生站在学校的中央。

    从这个角度讲,我们学校的教师不是教学科的,而最终是教学生的。教学,即教学生去学。不仅教学生知识,还有更重要的人格、能力、精神成长。不仅给孩子知识基础,促进每一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学业进步,还要给孩子更好的身体基础、能力基础、情感基础、发展基础,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三年、三十年乃至一辈子的人格、精神影响及能力的改变等方面做成了什么,为学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储备和积蓄了多少有用的东西。 

    教师教学科,很容易让步于学科,而没有更宽的视野;教师教知识,很可能止步于知识,而忘掉了一切教学都是育人。只有站在人的角度,站在育人的高度,才会让教学富有蓬勃的生命和无限的创造力。人永远是目的,而不是工具。教学的使命与目的应当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。

(二)

    其次,什么是核心素养?有人说,核心素养指的就是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、生命不可剥离的,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、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。有人说,核心素养,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,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。

    我比较认同这两个说法。我们认为学校教育,不该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,要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。背不动的书包里有什么呢?估计不是玩具,不是足球、篮球,也不会是学具,而是一本又一本的教辅用书,一张又一张的试卷,装的是知识,是教师和家人永不满足的分数。分数的光环终将褪去,知识、分数可能是带不走的,而能带着走的是什么呢?是习惯,是方法,是能力,是品质,是人格。这些素养永远会伴随着学生,而且在伴随的过程中还会再生。而且,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可能给学生一生所需要素养的全部。

    9月13日上午,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。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、科学精神、学会学习、健康生活、责任担当、实践创新六大素养,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。实事求是讲,我认为这个概括有点“全”,有点不够“核心”。

    对于我们胜蓝中学的学生来讲,学生普遍问题,"三不足"(有压抑,活力不足;依赖強,自主不足;自卑感,自信不足)。教师也一定程度存在。自然、自主、自信可能是我们胜蓝孩子最核心的素养。我们觉得它涉及学生的整体素养、综合思维方式、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,也是人文底蕴、科学精神、学会学习、健康生活、责任担当、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的关键。

    于是,我们提出了六个字的教育愿景,即自然、自主、自信。简单地说,自然,舒展的身心(陶行知)、大气个性;自主,自由思想、独立能力,彰显灵气;自信,从容淡定,富有才气。这六各自其实很朴实,没有多大的高大上,我们一个朴素的想法,觉得一个孩子即便目前学业成绩有些差,但是如果拥有自然人格,自主的能力,自信的品质,那么他的未来发展一定不会差。

    实践证明,历来只会考试的人,未来不一定有真本事,相反那些有大成就的人,在学校里面往往不是学霸,但一定是自然丶自主丶自信的人,善于自我教育、自主管理丶自信学习的人。其中“自然”两个字我觉得是最重要的,因为“自主”“自信”最终也是为形成自然人格服务的。当然,这里的“自然”不是说放任放养的自然,更多的是指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,如自然的气质,舒展的身心,好玩丶好动丶好奇的个性,以及学校教育的润物无声、自然而然、无为无不为。我们称之为 “自然教育”,认为教育是为了更好促进生命的自然生长。

    简单地说,它包含四层内涵:自然教育,一是一种呵护孩子天性的教育。尊重自然禀赋差异,呵护好玩、好动丶好奇的自然天性,让孩子在规矩下天马行空,无拘无束,形成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;二是一种遵循自然成长法则的教育。不是运动式,拔苗助长式的,而是自然型、体验型,倡导学校教育的日常浸润、心灵滋养,自然而然、顺性而为,精耕细作、无为无不为。不是压制、包办、灌输,而是尊重、信任、赏识、唤醒。三是是一种崇尚生命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教育。自然教育不是囚禁式的,圈养式的,不培养书呆子,而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,走向社会,亲近自然,获得生活经验、生活能力,在成全生命的同时,成就生活。其四,是一种追求轻负担、高质量品质的教育。这种质量是健康的,全面的,效能的,可持续的。 

(三)

    那么,我们怎样培养核心素养?从实践层面,争取思想、理念、愿景的落地,不成为空中楼阁,是我们的努力方向。我们觉得关键要在课程、课堂、育人、队伍等领域苦练内功、做足文章,让学校有实力和品位。  

    1、探索“自然课程”,建构“三自”课程体系,形成课程品牌。采取学院制、导师制、分块制的推进模式,即一个教研组带一个学院,一个或几个老师带一个社团,一个处室管一块课程等方式,建立“三自”课程群和课程超市。

    基础课程逐步开展学科分层走班教学。从2016年9月已经开始在七年级开展学科分层走班教学试点。

    拓展课程稳步推进。体艺特长类课程,依托社团基础,目前我校共开设快乐足球、小小神枪手(射击)、SPC科技社、陶艺等24个社团课程。每周五开设,已经实现分类走班教学。实践活动类课程,依托校内和社会资源。一是依托“种植园”、“百果园”、“君子园”,我校设立了“三园”课程。二是开设“自然行走”课程,建立毕业班励志毅行课程,春秋远足课程;国外游学课程。目前已经成立少年法学院课程。知识拓展课程,依托基础课程校本化,瞄准学科核心素养。每周三、周四开设,如名著阅读、科学实验、集思广益、心阅成旅等共5门。

    2、探索“自然课堂”,修复课堂生态,提高课堂品质。

    为使理念和愿景在课堂领域落地生根,学校实施常态课堂改进计划,提出打造“自然课堂”的努力方向,分阶段推动常态课堂向自然型的要素课堂、导学课堂和智慧课堂转型。探索“自然课堂”,旨在修复有利于学生自然学习、自主学习、自信学习的课堂生态,重建“先学后教”的教学关系和“以学为主”的师生关系,让学生更加愉悦、灵动、有效地学习,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习真正在课堂发生。

    3、探索“自然德育”,创新育人模式。

    创新校本德育路径,围绕自然、自主、自信的核心素养,大力推行活动化、课程化、生活化、体验化德育。探索学生自主管理系统,构建每一位学生为自己负责的教育机制。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,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,孩子的学习、成长终究是孩子自己的事。

    探索“三全”机制,全员丶全程丶全学科育人。尝试教育重心下移,进年级,进班组,进小组,打造师生成长共同体,与课堂改进有机结合、同步推进。分两步,苐一步,逐步实行导师制;第二步,探索多形式的学生学习策略和班级管理模式,尤其是小组合作和小组管理。第三步,建立师生成长共同体。实行全员导师、学科代表,小组合作、自主管理,组间竞赛、组内帮扶的行动策略。

    总之,发展学生核心素养,需要以课程为依托。课程的品质影响着学生的素养,课程的结构影响着学生的素养结构。同时,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学的高效和优秀的教师队伍来保障。只有高效的学科教学,才可能支撑起高品质的课程,从而培养学生高的素养。一句话,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,是教学的依归,是教学的使命。(根据会议发言整理)